首頁
服裝資訊
服裝品牌
服裝企業
產品
訂貨會
展會
專題
麗人網首頁 > 服裝新聞 > 數據統計 > 正文
中國品牌服裝企業文化需要好心態培育
網友分享:Kitty
2011-04-22 11:56來源于:網絡
分享:

倘若細談“品牌心態”和“文化缺失”之間細細微微的關聯,和由此關聯而引發的無數令人好氣又好笑的“事件”的話,這絕不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新話題,卻有著“時時精進”的持高勢頭。

不過,當這些好氣又好笑的老話題能夠被嚴重而嚴肅地擺在桌面上、寫進文章里的時候,也正是行業進步并趨向成熟的表現,這說明更多人開始關注品牌建設中最細節最不易被察覺的那些“理所當然”和“習以為?!?,將品牌文化上升到維心的層面上,勢必會讓中國品牌時代的羽翼更豐滿,同時也警示著那些心理問題嚴重的品牌們,已面臨走向深淵的前兆。

心態透析別拿環境說事:“泛描繪”品牌在深淵文化在云端

“你的品牌文化是什么?”可以確定,幾乎所有被問到這個問題的品牌人,都可以回答得不假思索且簡單扼要。

去年在南方某服裝品牌發達城市采訪,十幾個品牌企業無論大小、名氣抑或有無市場效益,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品牌文化,且品牌人將這些“文化”總結得相當精辟,最多不超過5個字,涵蓋了幾乎來自全球的風情和特征,從來自意大利的某種飲品文化,到汲取生活在海邊某種生物的品性文化,想象力十足,再加之“泛描繪”出的意境,完全可以將人們的思緒置于云霧。

“泛描繪”,顧名思義,永遠游離于修飾性的描繪辭藻,往往意境很美很詩意,咖啡飄香,紅酒沁脾,逸致閑情,悠悠于心。

不過,但凡有意志堅定者將漂洋過海的思緒理智地拽回來,帶著敬意問出“這種有意境的品牌文化是如何實施到您的品牌細節當中”時,便是品牌心態真正大白天下的時候。

有一個創立快兩年的品牌,文化打得很響,為了達成效果,經營者在品牌剛創立半年內又是請藝術家作畫,又是找音樂人譜曲,意圖將自己精心挑選的“文化”掛在墻上,唱在嘴里。

但當“不知趣”的筆者問了他第二個問題時,那位經營者終于繃不住了,帶著求醫式的目光吐了實話:“我現在連產品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設計思路,你們也看到了,請這些藝術家已經花費不少了,細節還不得慢慢來……”

看到筆者們眼里冒出的碩大問號,經營者說得頗為無奈:“現在動不動就談品牌文化,我的品牌剛成立第一天就很多人問我文化是什么,似乎你說不出一個頭頭是道的文化,就形同地攤貨一樣,我們也是被環境逼的?!?

經營者無辜地嘆息,讓筆者們頓感于心不忍收了兵,卻總有些糾結之感而哽于筆頭,完全沒有辦法替品牌向環境鳴冤。

為什么?類似的品牌多如牛毛,但也沒有幾個經營者如此坦誠,更多品牌人咬著掙扎市場的牙關,至死也要將“泛描繪”進行到底,沒有一句不是在為自己貼金,但也沒有一句是現實的。

比如,我的品牌表達的是具有東方傳統又深邃的茶文化,問我如何表現在品牌細節里?我們專門在店面擺了一套茶具,紅茶花茶烏龍茶,女人來品茶多有意境呀。什么?如何落實到產品里?懂茶的女人來喝茶,也會喜歡我們的服裝……

且不說懂茶的女人沒幾個會到服裝店里品茶,就算真的到你這里喝了免費茶,看不上你的衣服抹嘴走人又奈她何?

把文化當做擺設,甚至只不過是經營者能將品牌說出去的唯一那點東西,這一切真的要完全歸咎于急功近利的環境嗎?反過來說,環境又是誰造就的?

前不久有一檔關于留學生的節目,大體說的是當今孩子被爭先恐后送出去鍍金。孩子又不爭氣,白白花著父母辛苦掙的銀子,最終浪費了家長向外人炫耀的那點資本,這種現象完全是環境逼的云云。

其中一位教育學專家的叩問引人反思:“真的是環境造成的嗎?誰能說說,環境究竟干了什么?今天的環境為出國留學創造了一個平臺,這難道不是家長所希望的嗎?但是,捫心自問,父母讓孩子出去的心態如何?孩子面對留學的心態又是什么?在同樣的平臺上,為什么有些可以功成名就,有些就打水漂?我們要擺正心態,善于利用環境,而不是被環境利用?!?

歸根結底一句話,利用環境或被環境利用,不是由環境說了算,也不是取決于文化,而是心態。

將文化高高掛于藝術或生活的云端上,或兀立于品牌之外,究竟是急功近利的“包裝心態”在作祟,還是盲目取悅的“討好心態”在泛濫?抑或是企業家和為了掙面子送孩子出國的家長一樣,說白了就是往臉上貼金的心態搞怪,無論哪種心態所產生的外強中干的品牌們,市場根本不會在乎其死活,最終只落得自欺欺人、落花流水的苦命。

不是說品牌文化不能有一點浪漫、唯美的文藝范兒。著名女裝品牌思凡,最讓她的粉絲印象深刻的文化品位,是那句同樣頗有意境的語句:“我本是嬌娥”。而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不是在店里弄個搔首弄姿的“嬌娥”來告訴消費者“買了我的衣服你就是嬌娥”,而是通過與其文化匹配甚至將文化升華的產品穿在消費者身上,讓消費者感受到身為嬌娥的滿足與榮耀,才使云端的文化有了生命和靈魂。

所以說,品牌文化,你可以說到云端上,但同時,也必須做到骨子里。而對于更多中小品牌來說,真誠而低調地用靠譜的文化去打造靠譜的品牌比什么都重要,待到品牌真正在市場上揚名立萬的那天,你的品牌文化就算自己不說,也會有很多人幫著你說。

心態透析別拿市場說事:“Sayno”每個人都是假想敵

“記住,在展館里每個來參觀的人都是你的敵人?!毕嘈挪粫腥魏我粋€品牌參展商會對他的團隊說出這樣找死的話,但是,很多展會上參展商實際所做的,恰恰是這句話所能表達的肢體語言。

剛剛結束的CHIC2011,人們又一次感受到品牌充滿敵視的姿態和眼光,這期間幾次醞釀之中的打架事件,雖然都在身邊人的勸阻中息事寧人,但也難免讓管理者后怕,而倘若真的打起來,整個場館都會不得安寧。

說實在的,這真是個老生常談但又不能不談,隨著時代的進步越發低級的現象,卻幾乎成為中國展會上的品牌特色。

女裝館內一個在圈內有一定知名度的設計師品牌的展位,入口處經常站立著一位彪形大漢,瞪著一雙怒眼,舉著一雙拳頭握得緊緊的粗壯胳膊,將所有的參觀者擋在門外,問原因,答之:“沒有,就是不能進?!蹦羌軇萏热裟隳懜铱邕M一步,大漢一條胳膊能將你掄出順義區。

沒有人知道這個品牌此番作為究竟出自什么心態,認識這位品牌設計師的圈內人更是面面相覷:您都牛到這份兒了,還來展會干嘛呀?

如果說這是極端案例,那所謂“常規案例”更是不勝枚舉。

參展商要求參觀者必須留下名片方可參觀,這種懼怕扒款的心態可以理解,但那種頤指氣使般勒令留下名片的態度,卻讓來者的大好心情著實被潑了一瓢冷水,最關鍵的是,如此潑冷水的展商不是一個,每個展館都會有那么一眾。

不讓拍照,筆者也不行,別說內景拍不得,就是想拍個展位的外景圖,也一樣被站在展位門口的人橫眉冷對千夫所指;保持參觀距離,品牌員工們充當著虎視眈眈的品牌保鏢;討個宣傳冊也要被防賊一樣上下打量;倘若某品牌請名人大駕光臨,更如臨戰場,若不趁亂逃掉,難免不會被當做下里巴人一樣“讓開點讓開點”地亂轟……

如此種種幾乎成為每位參觀者心頭之患的敵視態度,幾乎是每年延續的慣例,以至于很多參觀者都在感嘆:這么多年過去了,行業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了,這些品牌為什么沒有一點長進?

此言說對了一半,有長進的品牌是有的,杉杉、雅戈爾且不說,“大哥”般的豁達風范盡顯,想拍隨便拍,想看隨便看。太平鳥的接待人員個個是微笑迎客禮貌講解;利郎更是敞開胸懷,以開放式展位將品牌文化一目了然地呈現于眾人之前。來自山東的女裝品牌舒朗,或許是女裝展館里少數不把參觀者當敵人的品牌,不但可以隨便參觀,品牌商還特別裝備一圈網吧臺,一水兒iPad電腦,上網查找舒朗的信息應有盡有……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那些藏著掖著的品牌們究竟怕什么?給出的理由也同樣老生常談:好聽點說:怕知識產權被侵犯,直白點說:怕被盜版。

盜版、扒款、仿造從十幾年前品牌萌芽時代到今天高呼創意創新的時代,從來沒有從根上被消滅過,所以才會讓品牌商振振有詞:我們這么做都是被市場逼的。

換做十年前,我們會對品牌商充滿同情與理解,但今天,我們對此說法唯一的態度是嗤之以鼻,因為十年前,網絡不發達信息不流暢,行業不健全品牌意識不清晰,借助一個展會扒款抄款是難得的機會,那么在次時代當道的今天,還會有多少人花費高額機票房費就為了來北京扒名氣算不上響亮的品牌的款?那些想盜款的人,根本不需要這么窩囊的辦法,就可以讓品牌人防不勝防。

最關鍵的是,為了防抄就有理由把每個人先當做假想敵,寧殺一千不漏一個的做法,在今天這個人人都有個性的年月里,借用某句電影臺詞里所調侃的:who怕who呀?

毫不客氣的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某些“SayNo”的品牌商們共同的心態,恰恰反映的是品牌商們極度自卑的心理。而參觀者們表情的變化,對品牌人是一個警號,面對品牌商的敵視,幾年前參觀者的表情是憤怒的,而今年更多的表情是冷漠和鄙視的。

“你不讓我進我就不進,你不讓我拍我就不拍,現在的品牌可不止你一家,我就不明白這些品牌花錢到展會上究竟為了什么?難道就是為了被鄙視和被唾罵的嗎?”一位參觀者的冷笑不知道會不會讓這些品牌商們有所觸動,如果依舊無動于衷,那真的成問題了。

在展館里,越是大牌越友善,不是因為它成了大牌才友善,而是企業家從始至終抱著一顆友善、坦誠和豁達的心,才成為了更多人擁護的大牌。你什么時候見過杉杉、雅戈爾將自己的員工都變成保鏢,或者太平鳥、舒朗的門口立個門神?而所有敞開胸懷的品牌沒有一個因為被扒款而倒閉。

心態決定文化的境界和品牌的命運,封閉而狹窄的心態永遠醞釀不出有文化底蘊的品牌,當你把所有人都當做假想敵,所有人也都看不起你。

心態透析別拿消費者說事:“字母品牌”沾了洋仙氣還夠不上山寨

中國高端品牌白領有自己的英文名,但在WHITECOLLAR的標識下面一定還有“中國·白領”的漢字體。設計師丁勇的產品商標是一串念不出來的字母,但他所有的店面LOGO都是赫然的三個中國字——達衣巖。報喜鳥、太平鳥這些富有漢字寓意的品牌,也都擁有自己的英文LOGO,卻從來不會把附著民族感和傳統文化的中文名字隱晦起來……

幾年前,有一個叫“La……”的品牌,服裝很有風格,喜歡的人很多。某日,在某時尚活動上,某媒體筆者穿了一件此品牌的服裝引來眾筆者們的一致好評,大家紛紛問這是什么品牌的衣服。誰知這位被問筆者突然尷尬得要命,支吾半天道:“這個,應該是個法國牌子吧,叫拉什么,我也不會念?!?

于是,人漸漸散去,還聽見余音:“呀喲,怎么到中國來也不弄個中文名,都不知道什么牌子,到哪買去?”

幾年之后,突然在商場里看到這個牌子有了中文名字,念起來還很好聽,于是,傳播力漸漸大了起來,現在已經是市場中一個非常知名的品牌,而且,人們也驚喜地發現,這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品牌。

為什么會突然標出了中文名?或許企業家也從市場上感悟到了什么,或許在做品牌文化的過程中,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是品牌得以發揚光大的契機,一個被永遠稱作“拉什么”的法國山寨,即便沾了法國仙氣,傳播不出去,又能如何?

品牌一定要有洋文名,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中國品牌國際化的基本裝備,但是,最起碼要把握兩點,首先洋文名要像模像樣,至少別拿著漢語拼音裝洋字母來山寨;其次,一定要有一個朗朗上口利于傳播的中文名,畢竟你的衣食父母還是國人居多。

對于那些摒棄母語名字,洋人又看不懂的“字母品牌”,不要把責任都歸咎于消費者崇洋媚外,沒有哪個有中文名的品牌,是因為中文名字而倒下的。包括正統洋貨“普拉達、阿瑪尼、香奈兒”們,紛紛弄出樸實的中文名,都因為人家懂得從心出發去擴充自己的文化細節建設。

而作為堂堂正正的中國品牌,反倒非要弄個誰也讀不懂的山寨洋名,又何嘗不是一種極端自卑和沒文化的表現,且不說此行為嚴重影響著中國百姓的民族時尚自信心,牽制著“中國創造”的前進腳步等等所謂的“大話”,單就品牌而言,因無法傳播而導致的一切后果,都只能由品牌人自己來買單。

歸根結底,在當今時代繼續加重對品牌文化的認知度,一定要歸結到細節建設的角度上,很多業內優秀企業家所呼吁的“做在細節,做透細節”,正是對品牌文化建設和完善過程中最永恒也是必須的要求。

細節因有心才圓滿,文化因維心才有生命,曾看過某人發的微博:人可以什么都沒有,但只要有個好心態至少能擁有相對長久的健康。若將這句話落在品牌上,那一定是:品牌人擁有一個好心態,品牌不但擁有健康,什么都可以擁有。

網絡 )
關健詞:
下一篇:紡織品新國標出爐
相關資訊
更多>>
資訊
  • 品牌
  • 企業
  • 資訊
  • 產品
  • 商機
  • 三天內
  • 一周內
  • 一個月
晚上睡不着看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