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服裝資訊
服裝品牌
服裝企業
產品
訂貨會
展會
專題
麗人網首頁 > 服裝新聞 > 國內新聞 > 正文
經濟日報:紡織工業走在世界前列
服飾編輯:穎子
2022-06-24 15:05來源于:經濟日報
分享: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紡織行業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配套最完整、不斷轉型升級的中國紡織產業鏈。2020年年底,中國工程院組織多位院士和專家對我國制造業26個行業和制造業強國做了對比和分析,并得出結論:我國有5個行業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其中領先的是紡織工業。這也意味著我國紡織強國目標基本實現。

科技創新力穩步提升

在位于浙江寧波的雅戈爾集團總部“智能車間”里,智能裁床40分鐘就能將制作一套西服所需的面料切割完成,而以往大約需要兩天時間;在波司登的一個能存放150萬箱衣服的巨大自動化立庫中,搬運、分揀、配送、清點庫存全都由機器人完成,每隔6秒企業大數據平臺上的全國銷量數據都會被刷新一次,并實時分析市場走向。

不僅加工配送過程智能化及裝備技術水平取得明顯進展,而且在終端環節通過大數據賦能,我國許多紡織服裝企業開啟智慧門店建設。特步在線下門店放置測量設施,對顧客的腳型、體型、運動偏好等進行標準化的數字記錄,利用大數據建模分析形成市場預測結果,一方面輸出到市場部門助力促銷,另一方面將結果即時同步到產品設計和研發部門進行產品類別和特性調整,市場反應可以立即體現到下季產品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紡織業生產方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此期間,一批勇于創新的紡織企業通過轉型升級,向著產業鏈更高端加速邁進。我國紡織服裝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時尚變革的引領者。

科技賦能,使我國紡織產業在全球紡織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20年,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達5800萬噸,占世界纖維加工總量的50%以上,化纖產量占世界比重的70%以上,2021年紡織品服裝出口額是3156.9億美元,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目前,從國際上來看,我國紡織工業科技創新從“跟跑、并跑”進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階段,《紡織行業“十四五”科技發展指導意見》中列出了要重點突破的四大類30項關鍵共性技術,其中,處于局部領跑的技術有7項,并跑技術8項,跟跑技術15項。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陵申表示,從一根纖維到最后的成衣,中國已經形成了全球最完備的紡織產業鏈,我國紡織行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穩步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進一步增強。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紡織服裝行業的深入實施,行業科技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紡織科技實力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品牌文化力持續建設

作為我國時尚圈資歷最老又最具活力的時裝周之一,廣東時裝周近日迎來了第30屆時尚盛會。在為期5天的時裝周里,原創設計、非遺新造、外貿新態、智庫賦能、童裝發布等主題系列活動陸續呈現,線上直播觀看總量達2429.6萬人次,單場最高達481.7萬人次。

廣東時裝周的盛況折射出我國紡織服裝品牌影響力和消費者的時尚認知度明顯提高。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會長陳大鵬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持續創新和變革,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逐漸步入以設計創意、科技創新、品牌與文化為支撐的協同創新發展階段。

紡織服裝產業的時尚研發和原創能力明顯提高。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主要大型商業實體服裝品牌中自主品牌占比為85%左右;原創潮流品牌消費規模逐年提升,占品牌消費的比重已超過15%。同時,安踏、波司登等傳統品牌以及Beaster、bosie等新銳品牌快速崛起,“平替”成為重要的消費趨勢。

紡織服裝產業的文化承載和運用能力持續提升。由專業機構、重點企業、產業集群、專業院校組成的流行趨勢協同研究發布機制初步形成,全面覆蓋了色彩、纖維、紗線、面料、服裝、家紡等產業鏈各環節,全行業的時尚創意設計能力從過去的簡單模仿階段,逐步過渡到主張原創設計、凸顯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階段,同時推動時尚元素更多融入產品開發設計和零售渠道環節。

紡織服裝產業的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不斷增強。隨著新型時尚消費模式不斷涌現,層出不窮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被大量運用,小批量、個性化定制模式成為時尚發展的重點與亮點,從設計、生產到消費的全流程數字化解決方案有效滿足了客戶的個性化、時尚化體驗。

“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通過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批更趨原創、獨立的國潮驅動下的世界級時尚品牌有望誕生,為時尚強國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是推動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時代機遇。”陳大鵬表示,我國如今雖已成為世界服裝的制造強國,但中國服裝行業的發展還需要不斷創新前行,特別是產業軟實力的構建和文化創造力、價值創造力的提升,要成為對世界時尚有推動、有創造、有貢獻的時尚強國。

綠色競爭力不斷增強

今年4月,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時尚產業可持續發展工作委員會正式揭牌,同時發布了中國首個高端女裝碳足跡評價報告。該報告通過追溯每一件產品的生命周期碳足跡,精細計量產品的能耗,引導時尚全產業鏈一起完成綠色協同,以切實行動響應國家“雙碳”目標。作為全球共識,綠色發展已開始深刻影響產業的成本結構、競爭優勢與價值邏輯。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表示,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綜合成本壓力、環保壓力、勞動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必須轉型升級,由大變強。

“十三五”以來,紡織服裝行業在節能節水、污染防治、資源綜合利用、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十三五”期間,紡織行業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在產能增加的基礎上,能源消耗量保持微增長,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下降25.5%;能源結構持續優化,二次能源占比達到72.5%;污染減排成效顯著,紡織行業廢水排放量、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累計下降超10%;廢氣治理和污泥無害化處置水平進一步提高。

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珊表示,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加速向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邁進,以往粗放經營、偷排漏排、不達標排放等現象得到明顯遏制,綠色轉型內生動力不斷增強。除強硬的環保政策壓力外,以綠色責任為導向的社會價值觀對消費市場的影響力逐年提升,正向驅動企業在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上的投資意愿,使得環保投入的價值體現越發明顯。
盡管紡織服裝產業綠色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諸多難題亟待攻克。特別是在新發展格局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共同推進低碳發展的大背景下,行業綠色轉型挑戰巨大,應積極謀劃、盡早行動,開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征程。

“隨著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和發展大勢,綠色規則出臺和制定更加活躍,并開始影響產業的成本結構與競爭優勢。”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表示,從技術看,綠色技術整體處在探索期,同一場景下多種截然不同的技術路線并存,穩定性、性價比尚待檢驗;從市場看,消費者的環保意識開始覺醒,綠色消費已現端倪,但發展依然偏慢。面對調整,行業要順應大勢,也要注意節奏與變化,充分考慮產業的適配性。

經濟日報:紡織工業走在世界前列

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劉瑾

經濟日報 )
相關資訊
更多>>
資訊
  • 品牌
  • 企業
  • 資訊
  • 產品
  • 商機
  • 三天內
  • 一周內
  • 一個月
晚上睡不着看的正能量